教學理念
由於時代的變遷,科技與傳播媒體的發達,表演藝術文化已經浸透、影響並形塑我們的生活,有鑑於此,藝術教育及其課程不該只是訓練一些藝術創作的技巧或明白藝術的形式而已,更要觸及種種的多元文化,探究其與社會、文化互動所存在的意義,才能使學生更加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並成為一個具責任感且懂得改善生活的公民!
特技藝術側重術科訓練的教育特質,而臺灣甚至國際間以術科頒授高等學位的闕如,因此特技表演專業學門具備高學歷的比例較一般科系偏低,為了改變這樣的劣勢,專業表演藝術學校需要教學、展演、推廣三位一體的策略,歐、美大學的藝術教育趨勢也主張培育專業的表演藝術提升包括展演即研究(PAR)的觀點,以培育具有批判思考精神與表現能力、充足創意、跨領域與跨文化理解之包容、並有國際視野及前瞻性的人才。
實習展演是民俗技藝學系在教學課程規劃中的核心。本系以班為單位,規劃每學年皆策劃一次重要展演,本意在檢驗各階段性的教學指標是否完整。每學年期初,系內定期召開學製會議,以特技表演劇場為主體並融合多元表演藝術資源,成員由本系專兼任老師共同組成,確認演出形式與風格,訓練同學具專業實務之經驗。實習演出促進本系同學表演能力之增長、舞台表演藝術視野之開拓,具有傳承、創造與革新的重大意義。民俗技藝學系為能與國際潮流接軌,更重要的是能立基本土,為臺灣提供一個真正符合社會需要之特技表演專業人才養成場域。
美國藝術教育家艾斯納(Dr. Elliot W. Eisner)提出:「學校不該變成謀生的訓練營,而是教導下一代如何生活的地方」。大學畢業後職業抉擇、進修意願、生活型態等生涯規劃,勢必與大學的藝術學習經驗歷程有相當的關係。學生畢業後不選擇藝術相關工作並不代表大學藝術教育的成與敗,學院體制的高等專業藝術教育對一個表演藝術學生的學習和人生經驗,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何在?藝術的學習是動態的、浩瀚的,既是普遍又獨特的。針對巧妙的藝術學習經驗來擬定課程/學習能力指標實在相當困難,然而能力指標的思維與立意良好,若教師能從教學實務中針對學生的特質研擬與檢視能力指標,不但能敏銳知覺於當今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與學生應該學習藝術的重點,也有助於提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效率。
本系專業選修課程群組對提昇學生的人文素養、邁向全人教育的理想,扮演重要角色,提供學生知識、情意和藝能三方面的成長,可依本系學生特質與教師所提供的課程經驗,從知識、情意和藝能三層面呼應設系宗旨,融合理論研討、經驗省思與行動研究發現,深耕特技表演藝術人才之內涵與視野:
(1)知識層面
探索藝術的觀念、風格形式及媒材技法,進而能運用藝術知識與語彙,分析藝術的風格與表現形式,表達對藝術的經驗與見解。
強化藝術脈絡的學習與思辨,理解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文化的相關性。
(2)情意層面
樂於參與各類藝術的學習活動,從中怡情養性、強化美感經驗,並應用於日常生活。
能宏觀地理解與接納多元的藝術表現、當代藝術議題及現象。
(3)藝能層面
能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從事藝術相關學習活動與表現。
能思辨及研討藝術相關議題,培育自主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藝術的的表現是因為稀有、獨特,而令人欣賞、讚嘆及驚艷,也因為稀有而需要特別關照及灌溉,這是藝術創造的特質,也因為要維持這種創造特質,如同台上的演出,需要更多的掌聲與鼓舞,這也是藝術教育不同於其他教育的原因。藝術教育,就是培養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途徑。
藝術教育從傳統思維在技巧上的訓練,漸漸擴大轉變成訓練表演者藉由演出作品對社會、文化意義之探討,其實這也就是對藝術的本質探討!傳統特技訓練觀點看重機械化統一訓練模式,而統一標準性質的美學價值,已不能滿足現代表演藝術美學之需求。藝術是人類表達思想與情操的一種精神活動,每一項藝術創作都蘊藏著創作者的心思,而創作者又有其所處時代、文化或社會的經驗背景,除了教育專業表演者知曉形式上的特質外,解讀這些蘊含在作品中人、事、物的脈絡,增加了我們的視野與思考批判的能力!藝術課程就應該如同藝術本身,發揮其「無限的可能」之特質,將觸角從形式上的創作教學思考模式,延伸到與社會、文化相關的議題探究,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對事物具觀照力的態度,創造出更精采的藝術與人生!
本系課程規劃設定依各學程專業知識細分成階段性指標,逐一訂定課程標準授課,整體教育理念仍本著為提供學生一個探究學習過程的環境,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而非僅專注於傳統上只著重動作表現的複製。對藝術學習意義與目的探討,通常在開學初或學期末與學生討論,例如:為什麼要上舞蹈課?舞蹈專業課程對特技藝術表演者有何幫助?在生活何處能發現藝術?經由傾聽、分析、討論、與統整的過程,使學生價值觀澄清,能更了解課程規劃及學習的意義,因此,更能投入於學習的情境中。除了上課、繳交報告之外,還希望學生能付出課外時間參與藝術性的各類型活動,擴大藝術學習思考建構的範圍。實習演出課程則企圖引領學生對自身表演實務與創作抱持著「創意的呈現是反映出自我細膩思考的展現,而不只是呈現成熟的技法處理技巧而已。」在這樣的教學方針下,會使學生重視作品意義的展現,而非只是完美的表演形式複製而已。
藝術的感動也需要培養,因為美感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美感教育已成為本系培養人才的內涵核心。美學素養之培育,靠知識性的講解是不夠的,並顯得隔靴搔癢。它必須同時兼顧感受能力之開發及形式運用能力之練習。前者必須在教學上不斷創造情境與其生活經驗連結;後者則必須設法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與喜愛。因此,藉由課程來培育學生的美學素養,幫助同學累積美感經驗,應遠比累積知識來得重要。
因之,本系專業術科課程即著重教導學生用「觀念去認識表演,用經驗去感受藝術」,透過學習動作與技法之課程內涵,同步去體現藝術形式(外象)和藝術的美(內涵)所進行的審美交流互動;在藝術審美的過程中,如何經過表演、排練、技巧實務課程,充分討論與思辨,藉以修正、補充、發展以及改變自己的體驗與觀念所形成的身體美學經驗。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學乃是感覺、感動之學」。因此,若要注入培養學生具有美學素養,其實就是要幫助他們重新找回一顆對人世的真情善意、觸動敏感的心以及帶有情緒的身體。同時透過講解、參訪與實作等等方式讓他們熟悉各種感性知能或藝術形式的表現方式,因而能具有接收感動與創造感動的能力。
撰寫:李曉蕾